草船借箭歇后语(草船借箭歇后语的典故)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中的成语典故之一,故事发生在公元208年,其中主人公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那时,蜀汉和魏朝的战争已经进行了七年,战果无成。蜀汉经过改变策略,想和东吴联盟对抗魏朝,于是派遣群臣向东吴进贡。但东吴却派人彻底斩断了蜀汉的希望——东吴丞相周瑜传来了自己拒绝联盟的消息,让蜀汉丞相诸葛亮陷入了“箭尽援绝”、“孤掌难鸣”的困境。

正当此时,诸葛亮想到了草船借箭的计策。他假装撤离了城池,并且火焚江边积攒已久的粮草,同时还在沿江埋下锋利的竹筒,让敌人看到都以为是箭。接着,诸葛亮便派人夜袭周瑜军营,夺取了所需的数千支箭矢并用草船装运回来,并成功地组织了兵力,击败了曹操军队。从此,草船借箭便成为一个承载着勇气,聪明和智谋的象征。草船借箭出自于《淮南子·物类》的“沈埋(沈船,一种战船)篇”,并为后人所用。这个典故也成了一个广为流传的谜语,也就是“草船借箭”的“借箭”在神话中有广泛使用的启示作用,真正的“借箭”需要的是个难得之智,这是一个深刻的哲理。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