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书画、诗文,不难发现,它们既有自己独立的艺术魅力,也相互贯通,相得益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法不仅要求文从字顺、要求字形端庄、秀丽,还要求意境深远、机锋毕露,因此不少文人士大夫都会写字,而有不少书法名家也同样精于诗词、书画。
相应的,中国画、诗歌也融为一体。早在唐代,李白的诗就曾启迪了王维画山水的灵感。王维画的山水,往往以自己的文学修养来构思形态,塑造思感。而诗经中的抒情,也启发了绘画中的情感表达。如越人歌中的“红掌拨清波”,不难将其与清代画家齐白石“叠翠流觞图”中的江边小篷船联系起来。诗歌中的情景,不仅激发了画家画面的构建,而且启发了诗人的意境、境界。
随着时间背景的变迁,书画、诗文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逐步升高,其内涵和形式也愈加繁荣。“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中,书法作为儒家修身的要素而广为流传;《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也收录了大量诗文、书画的佳作。
当下,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书法、绘画、历史、文化等各领域广泛交融。书画、诗文所蕴含的文化与艺术内涵,不仅成为人们审美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