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教授是大学中一类名义上仅次于正教授的职称,它是提供给副教授这一职称的资格、待遇以及晋升的标准和程序。
在中国,副教授与其他事业编制职称一样,存在明显的职称歧视现象。不少副教授的工资收入甚至不如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的企业白领。而且相较于教授,副教授的职称评审标准远不够清晰和透明,甚至有学者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着“权力任性、标准不统一、哄抬学历”的种种问题。
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职称制度的不断改善,副教授待遇逐渐得到了提高。一些高校在工资制度上对副教授进行了优化,比如根据职称晋升情况定期进行绩效考核,进行补贴及奖励等激励政策;副教授的科研话语权和学术地位在某些领域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不过,副教授待遇与教授相比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一方面,职称制度中评价科研业绩的比重过高,导致教师普遍把科研放在个人工作的首位,而对教学、研究生培养等其他工作的重视不够,这种现象在副教授中更加明显;另一方面,高校行政干部普遍认为教授对于学校影响力的提升和科研的拉动作用要强于副教授,因此在预算分配及学术资源调配等方面,教授往往会优先获得更多的投入和支持。
总的来说,副教授待遇虽然不及教授,但是在高校中仍居于重要的地位。同时,学者们也应该关注到副教授职位背后的不公和职称评定标准不规范等问题,争取更加公正的竞争和评审制度。